简体版|繁体版
支持IPv6
无障碍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足彩胜负彩 > 媒体关注

[健康报]广西:三级联动密织防艾网

2024-01-25 16:03     来源:健康报
分享 微信
头条
微博 空间 qq
【字体: 打印

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,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决策部署,于2010年、2015年、2021年连续实施了3轮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。自2012年起,自治区整合防治资源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加强基层艾滋病防治体系规范化建设,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、以县级医院和疾控中心为技术支撑、以乡镇卫生院和农村社区为主要阵地的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控网络,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,打造了一支规模庞大、训练有素、能打硬仗的艾滋病防控队伍,明显提高了艾滋病防治服务可及性。

  经过努力,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检测和有效救治救助,新发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量明显减少,艾滋病快速扩散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,全区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。全区上下联动更加紧密、源头防控更加有力、服务内容更加精细,真正做到了“关口前移、重心下沉”。

□ 广西壮族足彩胜负彩艾滋病防治处处长 梁慧婷

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林玫

强化顶层设计

完善体系建设

  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实施以来,自治区和市、县级政府按照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,充分保障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。经过第一轮攻坚工程,全区各级防艾办全部实体化,落实编制402个,人员到位357人;各级疾控机构落实技术人员编制887个,人员到位831人,防艾专业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。

  2012年,自治区印发了《关于开展县乡村艾滋病防控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编印下发了《县乡村艾滋病防控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》,对三级艾滋病防控网络的机构设置、人员配备、设备配置、工作职责和任务、考核评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。

  2013年颁布实施的《广西壮族自治区艾滋病防治条例》,对艾滋病防控体系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。自治区防艾办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,推动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控网络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。

  全区各地充分利用现有防控资源,转变防控策略,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。全区所有市、县均成立了防艾办,各级疾控机构均设置艾滋病防控科。全区共建成1879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,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具备了艾滋病检测能力;共设立112个免费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,实现筛查和治疗网络全覆盖;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独立设置防艾组,并设有专门办公室,配备1~2名防艾专干。

  自2014年起,自治区安排专项经费,按照每月补助300元的标准,为每个行政村聘用至少1名农村防艾宣传员(以村医村干为主),全区共聘用2.7万人,负责本村的入户防艾宣传等工作。防艾宣传教育、社会综合治理、综合干预、检测和治疗、关怀救助等各环节有机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完善。

促进协同合作

构筑防治网格

  自治区以政府为主导,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网格化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,制定网格管理工作制度,明确三级网格职责。

  一级网格即县级网格,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,负责工作方案、激励机制的审批,并协调卫生健康、公安、民政等防艾委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开展工作。

  二级网格即乡镇级网格,由乡镇卫生院(社区卫生服务中心)、公安派出所、民政所领导担任网格长,负责联系沟通协调,制订具体工作方案,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。乡镇防艾专干签署保密协议,协助对艾滋病患者进行随访管理。

  三级网格即村级网格,由农村防艾宣传员负责为本村常住人员登记造册,对所有住户入户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,并开展高危场所、有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摸底调查等工作,配合开展艾滋病患者转介治疗。

  县级疾控中心、二甲以上医院等作为技术支撑部门,具体承担咨询检测和患者随访治疗等工作,并负责指导二级网格和三级网格工作。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防控体系,全区明确了各级各部门、各单位、各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,加强了沟通协调,使艾滋病防治工作从卫生健康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政府主导、多部门联防联控、农村社区积极参与的模式,有效解决了基层防艾工作“谁来做、做什么、怎么做”的问题。全区防艾宣传教育、综合治理干预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,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到90%以上,群众防艾意识普遍提高,基本杜绝艾滋病经输血传播,艾滋病经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。

理顺转介机制

加强救治救助

  艾滋病传染源管控的关键在基层,只有建立稳固的基层防治体系,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管控艾滋病传染源。全区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民政、教育等部门,联合建立并推广基层艾滋病“一站式”关怀救助机制,全面落实免费咨询和艾滋病抗体检测、免费抗病毒治疗、免费母婴阻断、致孤儿童免费入学、关怀救助艾滋病患者等“四免一关怀”政策。

  在网格体系下,全区各地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,提高工作效率。

  例如,南宁市邕宁区构建了“7+7+3+3”网格工作新模式,建立起顺畅的确证和抗病毒治疗转介制度,即7天内对初筛阳性人员进行入户随访并送确证、7天内转介治疗已确证患者、对启动治疗的感染者在3天内入户指导服药、3天内完成贫困感染者的救助资料审核。

  疾控机构、抗病毒治疗医院及随访人员各司其职,必要时由村医负责督促患者服药,确保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能得到及时处理。全区艾滋病防治核心指标取得明显提升,诊断发现率从2015年的68.7%提高到2022年的84.5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;治疗覆盖率从2015年的71.4%提高到2023年的92.75%;治疗成功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%以上。

开展指导考核

建立激励机制

  10余年来,自治区经常性开展防艾管理和技术培训,培养了大批基层防艾技术骨干。例如,在贺州市钟山县、南宁市武鸣区、玉林市容县等多地召开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控网络建设相关现场会,并采取重点地区分片包干等方式,加强对基层的防艾工作指导。全区各地制定县乡村三级防艾机构工作制度,量化工作任务,细化措施要求,明确工作职责,逐级落实责任,并对县乡村三级防艾工作进行考核评估。

  自治区和各市每年开展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年度考核,县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,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依据;乡镇卫生院负责对农村防艾宣传员进行考核,考核结果与补助奖励挂钩。

  同时,各地还出台具体激励措施,推动防艾工作高质量开展。如,梧州市等地针对基层工作人员,每转介治疗成功1例患者给予一定的奖励,保障了转介、确证、动员治疗工作的落实。南宁市制定了辖区抗病毒门诊医疗费用减免措施,对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可减免部分治疗费用,每人每年最多减免达3000元,有效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。

文件下载:

关联文件: